最近A股投资者都在纠结一个问题科技股是不是真的凉了?9月30号科创50成交额刚到997.99亿,比9月中旬的峰值缩了近三成,不少前期热门的AI算力股短短一周跌超15%,北向资金节前三天也净流出40.77亿。但只要仔细扒一扒资金流向和政策动向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行情结束,而是资金在"换赛道"——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型储能这三类股已经悄悄被加仓,新主线的苗头早就藏不住了。
先把科技股的情况说清楚,免得大家慌神。这次降温本质是"涨多了的正常回调",不是基本面出了问题。从年初到9月中,半导体指数累计涨了128%,不少AI概念股翻了两三倍,科创50虽然没创历史新高,但也从低点反弹了40%,获利盘兑现太正常了。
更关键的是资金在"内部调仓",不是真的撤离科技赛道。10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500亿,表面看抛了些高位算力股,实则在加仓存储芯片这类低估值分支——9月30号存储芯片指数收涨2.8%,DDR4价格从9月24号到10月3号涨了13%,OpenAI假期还去韩国锁定了HBM产能,行业景气度根本没降。就像抖音上的分析师说的,科创50只是在横盘震荡回踩20均线,MACD红柱没加长说明不适合加速,但直接掉头向下的概率很小。
这种调整其实是好事,把炒概念的资金挤出去,留下真看业绩的资金。9月底披露的三季报预告已经很说明问题长川科技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突破180%,订单排到2026年一季度,股价根本没受大盘回调影响,反而创了新高。所以科技股不是"凉了",是进入了"拼业绩"的新阶段,而多余的资金正流向更有性价比的新方向。
资金从来不会闲着,从科技股里出来的钱,正往这三个方向扎堆,每一个都有政策托底和订单支撑。
1. 高端装备制造2000亿国债砸进来,订单排到明年
高端装备制造最近的热度藏都藏不住,核心是政策给的"定心丸"太实在。发改委年初就发文,把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设备更新范围扩到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这些领域,资金规模直接加到2000亿,还能叠加贷款贴息,企业更新设备的成本降了一大截。9月更明确新增50亿专项资金攻质谱仪等"卡脖子"技术,国产仪器采购比例必须达到50%,等于给行业送了长期订单。
地方政策也跟着加码,浙江要到2027年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至75%,江苏给技改项目贴1-2个百分点的利息,企业扩产的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反映到数据上,工业机器人前三季度销量增速超25%,半导体设备企业订单同比涨40%,不少龙头的排期已经到2026年中旬了。资金用脚投票,近两周北向资金净买这个板块25亿,成交量比9月翻了40%,明显在提前布局。
2. 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近万亿,专利五年增五成
生物制造是今年被重点点名的"未来产业",刚公布的产业数据相当亮眼总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近五年主要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就有13680项,占了历史总量的一半多。常德这样的产业集聚区1-8月产值涨了24%,单笔上亿元的融资比去年明显增多,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态度很明确。
政策端的支持更精准,工信部明确要突破核心菌种、工业酶这些关键技术,还要推动细胞编辑、生物基材料的场景落地。生物制药作为核心分支,已经出现明显的国产替代加速迹象,比如微球技术替代进口填料,干细胞培养技术突破海外垄断,相关企业的订单增速都在30%以上。公募基金早就悄悄加仓,持仓比例从5%提到8%,套牢盘降到7%以下,明显在吸筹。
3. 新型储能1.8亿千瓦目标落地,大单抢到手软
新型储能今年彻底从"可选"变"刚需",9月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文,定下2027年装机1.8亿千瓦的目标,还要带动2500亿直接投资,这意味着未来两年要新增近亿千瓦装机,是现在规模的一倍多。更关键的是市场化机制打通了,容量电价+峰谷价差让独立储能项目能赚钱,多个省份的项目回报率已经超过8%。
需求端直接爆了,1-8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75.9GWh,同比涨42%,单月招标量都超20GWh,中信建投直接上修了需求预测,说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能到272GWh。锂电池储能订单排到明年就算了,钒液流储能增速直接飙到180%,连中泰股份这种设备商三季度净利润都同比涨了187%,全靠储能订单撑着。资金看得很清楚,北向资金买了18亿,成交量半个月翻倍,这热度藏都藏不住。
这次资金换赛道不是瞎折腾,背后是三个绕不开的逻辑,决定了新主线能走多远。
首先是政策导向变了。今年不管是2000亿设备更新国债,还是生物制造的专项攻关,政策都盯着"产业化落地",给的补贴和订单都要和实际产能、技术突破挂钩。这种情况下,光靠概念讲故事的公司站不住脚,有真订单、能落地的企业才受待见。
其次是业绩验证期到了。10月三季报密集披露,已经有超七成公司预喜,长川科技、中泰股份这些新主线里的公司,三季度增速都比上半年还高。反观部分高位科技股,虽然预期美好,但三季报增速跟不上估值,资金自然用脚投票。
最后是资金性价比考量。现在高端装备制造市盈率才22倍,生物制造25倍,都在近五年30%的低位,比动辄七八十倍的科技股划算多了。加上央行释放的宽松信号,低估值高景气的板块更容易获得资金青睐,这是市场用脚投票的必然结果。
面对这种风格切换,普通投资者不用慌,跟着资金和业绩走就行,给大家两个实操方向
1. 新主线里挑龙头,盯着三个指标
三类新主线不是随便买,要选"政策靠得上、订单拿得多、业绩长得快"的。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看研发投入超5%、海外订单涨30%的,比如仪器仪表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龙头;生物制造优先选生物制药和生物基材料的,尤其是国产替代率超50%的企业;新型储能别追电池原料,要选和新能源电站签长期协议的系统提供商,确定性更高。
2. 科技股里"高切低",别碰纯概念
科技股不是不能碰,而是要从高位算力股切换到低估值的业绩股。存储芯片就是好选择,DDR4价格已经连涨,HBM产能又被锁定,行业周期底部很明确。另外像半导体设备、小金属这些分支,估值低于行业平均,又有订单支撑,回调下来就是机会。那些PE超100倍、三季报没动静的纯概念股,一定要避开。
3. 警惕两个风险点
一是技术替代风险,比如储能领域的技术路线多,要是某类技术突然突破,落后企业会被快速淘汰;二是业绩不及预期风险,节后两周常有公司因三季报变脸大跌,买之前一定要看预告,没预告的谨慎碰。
最后一下科技股不是真凉了,只是在"换血";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型储能这三大板块,已经集齐了政策、订单、资金三大要素,新主线的苗头早就清晰了。接下来的市场,拼的不是谁胆子大,而是谁能抓住"有真东西"的标的——看懂这个逻辑,才能在十月的行情里少走弯路。
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