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6日讯(通讯员 夏牡丹 阳颖)
从儿科病房到质控科办公室,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守护医疗安全的初心。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主任医师梁伊平,这位曾在儿科一线抢救过数百名危重症患儿的“老兵”,2019年主动请缨,从无影灯下转战质控深处,在新的领域续写医者担当。
2001年7月,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梁伊平,进入老家县医院儿科工作。2003年11月,调入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工作。
儿科十几年,经梁伊平救治的危重症患儿达数百名,从体重不足1千克的早产儿到呼吸衰竭的小生命,她的双手托起过无数家庭的希望。
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梁伊平,经历了“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流行高峰。多年临床经历,不仅让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更促使她始终如一地钻研业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多次到上级医院NICU、PICU进修学习,推动新生儿病房规范化管理;广泛开展气管插管、腰穿、骨穿等关键技术,推动早产儿营养治疗、新生儿呼吸机使用,近20年医疗零差错。
展开剩余76%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师”的梁伊平,不仅承担医院部分实习和见习带教任务,还承担科室新晋人员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参与组织并指导下级医师完成各种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在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2019年,梁伊平主动迎接新挑战,递上申请,进入医务科工作,主要负责医疗质量管理。2023年,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她又转战质控科,组建质控、编码工作队伍,加强病案管理。
梁伊平深入临床一线指导病历书写,深化病案内涵质量建设。
“儿科和医务科的工作经历让我充分体会到医疗质量在医院管理中的分量。”儿科临床工作中积累的深厚功底,成为梁伊平撬动医疗质量的新支点。
梁伊平说:“只有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才能快速、全面地提升医疗质量,而病历则是医疗安全的基石。”她聚焦关键环节,重视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制定医院《死亡病例质量控制实施方案》,修订《病历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构建起清晰的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
在梁伊平的主导下,质控科坚持每月对上月住院死亡个案组织全院分析讨论和质控讲评,并形成详实的季度、年度报告。这套从个案质控到系统分析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步步得到深化,通过以死亡病例为抓手,持续查找诊疗流程中的缺陷与漏洞,将死亡病例的价值转化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宝贵动力。
临床出身的背景,让梁伊平在审视病历时拥有独特眼光。她精准捕捉死亡病例质控评审和日常医疗质量检查中暴露出的内涵质量问题,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培训教材。
每年1-2次的全院病案首页规范化填写培训是基础,结合针对不同科室、不同人员的薄弱环节进行点对点培训,特别是死亡病例管理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迅速组织针对性极强的内涵质量提升培训,全力推行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发现问题必须整改到位。”梁伊平说,“我们既要积极向上生长,更要努力向下扎根。”
“三基三严”培训,是梁伊平在质控科的另一重点工作。她以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为重点,对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每月组织全院性的三基考试,每季度组织参加省级三基考试,为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提供了坚实支撑。
梁伊平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助力医疗质量行稳致远。
——2022年、2023年组织科室及相关临床科室人员参加编码培训,并第一时间将最新知识在全院进行培训。
——2024年,质控科有4人获省级编码员证,每月按质按量完成编码审核,与临床医务人员积极沟通,及时讲授专科编码知识,保障每月按时完成上月医保结算清单上传工作。
面对病案归档这一影响后续环节效率的关键点,梁伊平大刀阔斧进行优化。在病案室、信息科、住院处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5日归档率、2日归档率明显提升,其中,病案5日归档率接近100%。
从临床一线到管理岗位,梁伊平始终坚守初心,为医疗事业而不懈奋斗。
从临床到管理,梁伊平始终坚守初心。在她的组织下,医院硕果累累,2023、2024年连续在省、市“百佳病案”评选中获奖;每月15日前保质保量完成病案首页上传工作,高效完成妇幼保健管理、慢病报告卡管理以及全院医疗统计工作。
“质控是医疗的‘守门人’,儿科经历让我更懂临床痛点。”梁伊平说。
从抢救患儿到雕琢病案,从手持听诊器到分析质控报告,岗位在变,战场在变,但她对医疗安全的那份执着始终滚烫——这,是梁伊平交给生命最郑重的答卷。
发布于:湖南省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