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6 月 22 日,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库萨里的言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他宣称伊朗议会已得出结论,认为应关闭霍尔木兹海峡,最终决定权掌握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手中。霍尔木兹海峡,这个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素有 “世界油阀” 之称,全球约 20% 的石油运输量都要经此完成,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和伊朗等主要产油国的原油,更是依赖这条航道运往世界各地。一旦关闭,全球能源市场将剧烈震荡,国际油价必然飙升,世界经济也会随之陷入巨大危机。然而,伊朗真的会选择关闭这一 “命脉海峡” 吗?
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此举对伊朗而言,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下策,学习中国兵法,打长期游击战,“抄胡塞武装作业”,将战争引向红海商船,以持久战拖垮美国和以色列,才是明智的破局之道。
从经济层面来看,伊朗对石油出口的依赖程度极高。据 CEIC 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伊朗每天经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出口总量超 130 万桶。一旦关闭海峡,伊朗石油出口通道将被切断,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工业生产停滞,民众生活陷入困境,经济发展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且,国际舆论风向也会随之改变。在当前以伊冲突中,伊朗因以色列的强硬行径还能获得部分国际同情,但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将触动全球各国的能源利益,必然招致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对。届时,伊朗在国际舆论场上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失去国际支持的伊朗,在后续冲突应对中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军事层面,美国对霍尔木兹海峡局势早有部署。过往的 “油轮战争” 时期,美国海军就曾为油轮护航;2019 年启动的 “哨兵行动”(后更名 “国际海事安全构架”),纠集英国、沙特、阿联酋和巴林等十国组成联军,应对伊朗对海峡航运的潜在威胁。如今,美军在中东地区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存在,航母战斗群、空军基地、导弹防御系统一应俱全。伊朗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无疑是直接挑战美国的军事霸权,必然招致美军的猛烈打击。回顾 1988 年,伊朗在与美军的海战中,一日之内便损失 70% 的海军力量,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巨大。贸然封锁海峡引发军事冲突,伊朗必将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和损失。
反观胡塞武装在红海的军事行动,堪称游击战的典范,为伊朗提供了绝佳的战略范本。自 2023 年底起,胡塞武装秉持 “以色列不停止加沙战争,就持续攻击与以贸易商船” 的策略,频繁出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红海商船,致使全球四大集装箱航运公司被迫暂停所有通过红海的亚欧航线业务。红海作为世界海运咽喉要道,每年超万艘船只通过仅 3.2 公里宽的曼德海峡,胡塞武装的袭击迫使商船绕行好望角,航程增加 40%,运费飙升、货物延迟,严重冲击了欧美、韩国和日本等国的供应链,推高物价,扰乱全球贸易秩序。即便美国纠集多国组建护航联军,胡塞武装凭借陆基优势和无人机、反舰导弹、弹道导弹等装备,让美军难以彻底消除威胁,成功将红海变成了消耗美国军事资源的 “泥潭”。
伊朗若能借鉴中国兵法中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游击精髓,“抄胡塞武装作业”,用导弹打击通过红海的敌方势力商船,将战争拖入持久战,将收获巨大战略优势。一方面,避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能保住自身石油出口生命线,减少对本国经济的致命伤害;另一方面,打击敌方商船可直击以色列及其盟友的经济命脉,对其贸易通道和经济利益造成持续伤害。而且,导弹袭击商船无需伊朗投入大量军事力量进行正面硬刚,凭借自身成熟的导弹技术,在安全距离外就能实施精准打击,大大降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持久战策略能精准打击美国和以色列的 “软肋”。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已深陷泥潭,大量军事装备、资金和精力被投入其中,难以自拔。如今中东局势持续升温,伊朗若将红海变成新的战场,发起持久战,美国必然要在中东投入更多资源,疲于奔命。美国虽军事强大,但在俄乌冲突与中东局势等多线作战下,“贪多嚼不烂”,其经济和军事资源终将难以为继,陷入经济泥潭。而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在伊朗的持久战消耗下,经济也将遭受重创,最终被迫在对伊政策上做出妥协。
综上所述,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对伊朗而言是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借鉴中国兵法,学习胡塞武装,以红海为战场,打一场持久战,才是破局的关键。这一策略既能保护自身核心利益,又能有效消耗敌方实力,在中东乱局中为伊朗赢得战略主动权。
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