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帝王之位的争夺始终是血雨腥风的主题。为了皇权,手足相残、父子反目早已屡见不鲜,而在同属一脉的宗室之间,这样的惨烈斗争更是层出不穷。西晋时期爆发的“八王之乱”,正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皇族内斗之一,它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将司马氏家族的悲剧推向顶点。
所谓“八王”,是指晋宣帝司马懿后裔及旁支中的八位宗室王侯: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以及齐王司马冏。他们分别是司马懿的儿子、弟弟的孙子,或晋武帝司马炎的兄弟、子嗣。晋武帝在篡魏建立西晋之后,认为自己得以顺利掌权,正因为魏国当年没有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为巩固政权,他反而广泛分封宗室,竟一次性封出二十七位王爷。这一举动埋下了祸根,也为日后血腥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展开剩余65%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逝,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历史上,惠帝以愚钝闻名,甚至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谈。这样一位无能之君,自然无法掌控帝国大权,朝政很快落入他的母亲与皇后贾南风之手。贾南风出身权臣之家,性格狠辣而骄横。她先逼迫楚王司马玮出兵杀害汝南王司马亮,继而反咬一口,以伪造诏书之罪处死司马玮。自此,贾南风独掌朝政九年之久。
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黜太子司马遹,引起满朝哗然。次年,她又在赵王司马伦的挑唆下,残忍杀害太子。殊不知,这正是司马伦的阴谋。他借机挑拨贾南风行凶,自己则趁机反扑。很快,司马伦带兵闯宫,生擒贾南风,并强迫她饮下掺金屑的毒酒,当场毙命。随后,司马伦以“丞相”身份执掌朝政,最终在永宁元年(301年)更是逼惠帝退位,自立为帝。
然而,司马伦的称帝触动了其他宗室王的逆鳞。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等不满他的篡位,纷纷举兵讨伐。短短两个月,司马伦大势已去,被诸侯军攻入洛阳后擒获,最终也被灌入金屑酒处死,结局与贾南风如出一辙。惠帝再次复位,由齐王司马冏辅政。
好景不长,权力之争再度爆发。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合谋诛杀司马冏,指控其图谋不轨。随后,司马乂上位成为辅政大臣,但仅一年时间,他就被昔日盟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军所击败。此时东海王司马越又暗中起兵,生擒司马乂,将其交予司马颙。司马颙下令,用炭火将司马乂活活烤死,手段残忍至极。
不久,成都王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一度掌握权力。但司马越并未罢休,他接连发动叛乱。永兴三年(306年),司马颖被俘并最终处死。司马越又用计引诱河间王司马颙返京,结果在途中被南阳王司马模截杀。司马越彻底掌控朝政,甚至毒死了晋惠帝,将其弟司马炽推上帝位,是为晋怀帝。至此,延宕十余年的“八王之乱”才告一段落。
这场权力的疯狂争夺,几乎摧毁了西晋的根基。史书记载,晋惠帝复位返都时,浩荡的车队竟只剩他一人乘牛车,其余官员因无马可乘,只能步行护送。可见战乱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巨大摧残。短短五十三年的西晋国祚,有三分之一陷于“八王之乱”的内耗。兄弟反目,骨肉相残,最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满目疮痍。
“八王之乱”之后,西晋再无力恢复元气,很快陷入更大的混乱与分裂。随之而来的五胡十六国,更让中原陷入长达百余年的黑暗动荡。可以说,“八王之乱”不仅是西晋的致命伤,也为华夏民族带来了深重的劫难。
发布于:天津市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