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场景好像自动绑定了我们的烦躁系统,只要遇到了,一股无名火噌的一下就冒上来了,比如
看电视剧,发现主角人设冒着傻气还老做傻事时;
网上冲浪,看到有人对某个话题大论特论但事实大片出错时;
工作中,同事一而再再而三问同一个简单的问题时…
仿佛“这一刻,厌蠢症达到了巅峰!”
“厌蠢症”这个词的横空出世,跟当下人们的某些情绪很符合。这种共鸣促进了流行,也引发了许多争论。
但很多人并不明白:厌蠢症到底是什么心理?为什么会对“蠢人”有这么大怨气?
1
什么是“厌蠢症”?
展开剩余88%“厌蠢症”的流行,要从一个叫“打工仔小张”的视频博主说起。
他在抖音里拍了一系列生活科普类的视频,例如,如何坐高铁、如何坐地铁并转乘不同线路、如何去医院挂号看病、如何一个人吃海底捞等等。
每一条视频的讲解都细致入微,就好像一位网友的评价:“如果需要的话,我想进门先迈哪一只脚这种小事,他都能给你搞的清清楚楚。”
这一系列的科普视频发出后在网上大火,小张也一夜爆红,抖音涨了接近300万粉。但视频走红之后,网上却出现了一些另类的声音:
“怎么会有人不会坐飞机啊?我厌蠢症犯了。”
“不会坐高铁,中国小孩啥时候变得这么蠢了?”
“这些都需要人教吗?真的有人没有坐过高铁没喝过咖啡没乘过飞机吗?”
在这些有“厌蠢症”的人眼中,坐飞机、坐高铁、喝星巴克…都是众人皆知的基本常识,如果有人连这些都不会,就真的是蠢到令人难以容忍。
“厌蠢症”这个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罗伯特·威尔斯于1957年提出的。他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厌蠢症”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拒绝和反对一些形式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规范,而这些行为和规范可能是普遍被接受的,或者被认为是正确的”。
从心理角度来说,厌蠢症实际上是一种社交心理现象,通常表现为对他人低智商或者不理智的言语行动感到不满甚至是厌烦的情绪体验。
这种情感状态可能源于各种原因,例如个人偏好、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社会经验等等。
厌蠢症中“蠢”的关键点在于,犯蠢的人由于个人失误、缺乏常识、毫无逻辑或故意做出一些伤害他人利益的事而不自知。
犯蠢的行为如果只是伤害到自己,一般不会引发大众的愤怒。但本就简单明了的事情上表现出常人理解不了的偏执和病态自信,比如恋爱脑,如果恋爱脑后每次都找别人哭诉,影响到别人就很容易被厌蠢。
2
“厌蠢症”,真正厌恶的是什么?
你是否曾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他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之语,内心瞬间被一股莫名的愤怒与不满所占据?
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大家对于“蠢笨”的忍耐力也逐渐降低,对于阻碍到自己的人或事物的厌烦情绪也越来越大。有时还会因为“厌蠢症”爆发出的强烈反应,并会对这样的自己感到陌生和羞愧。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容易因为他人的蠢做出自己都觉得“过度”的情绪反应呢?
厌蠢症,这个看似指向外界的犀利标签,实则如同一面犀利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完美无瑕的极致渴望与对失败的深切恐惧。
“厌蠢症”真正厌恶的是自身的无能为力,进而厌恶整个时代性景观中的无序者。
“厌蠢症”背后有这三种心理原因:
01
常见的全能自恋
这种人认为别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如果在和别人相处当中,给他的回应与他所设想的不符,这种人会产生暴怒,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恋型暴怒”。
比如,你和一个同事有一个很着急的项目要配合完成,没想到你的同事不会打字,竟然用两个手指头敲键盘,激发了你愤怒的情绪。
如果一个家族里面有一个全能自恋的人,要求所有的人必须都按照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规则来行事,这类人会让人感觉到很窒息。这就是一种“厌蠢症”的表现,他认为别人的做法都是错的,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向来。
02
与小时候的愚蠢评价有关
厌蠢症最常出现的案例就是父母在教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认为非常简单的题,可是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学不会,最后父母暴跳如雷,狂扇耳光,要么扇自己,要么扇孩子。
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常告诉你,“你很蠢”、“你不招人喜欢”,那么这种“很蠢”的部分,在别人身上出现的时候,也在你的身上被激活。
凡是你看不惯别人的地方,其实都是你最讨厌自己的点。因为你害怕自己成为某个样子,当你身边的人正好成为了这个样子,就会激活你内在的这种害怕,害怕自己也会成为他。
厌蠢症表面看起来是你是在嫌弃别人蠢,其实本质上蠢的是你自己。
03
抚养者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耐心
厌蠢症的人共有的特征是没有耐心,他无法接受别人反复在一件事情上做不好,或者一件事情反复学习、练习之后还做不好。这是因为在他们生命的早期,在他无能的时候,他的抚养者也同样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耐心。
对他们而言,一件事情教了几遍还学不会,或者他们认为很奇特的、不一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情,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们小时候失败、无能的时候,就没有被他们的抚养者接纳过、理解过。所以同样的情景之下,他们也无法接受别人。
3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被“厌蠢症”裹挟?
陷入厌蠢情绪中时,自己也免不了被情绪反噬。下次再面对这种情形,或许可以退一步,跳出来看看。
01
别人的问题别人自己解决
在产生厌蠢情绪时,我们往往忍不住拿自己的标准出来说事儿,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这是心理边界薄弱的表现,健康的心理边界应该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对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建立心理边界,可以借助课题分离的方法。当别人对不了解的领域妄加议论时,即使我们觉得这事儿很蠢,但它的后果并不由我们承担,那这就不是我们的课题。及时提醒自己,别多管闲事儿。
02
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面对别人的蠢时,先把自己从情绪中摘出来,试着告诉自己:他不懂也许是他不需要懂、或者是他还没到愿意懂的时候,总之,肯定有他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缺口,当我允许他人的蠢在我面前自然发生,也就能够在别人指责我蠢时,不去过多在意。
03
不要弱者互殴
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是弱者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被定义为弱者的可能。而如果厌蠢发展到极致,一定是一场对弱者的霸凌。所以,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不如尽量对彼此放宽标准。
如果烦躁情绪冲上了头,也至少不要立刻恶语相向。隔着屏幕的交流增加了移情的障碍,我们很难像面对面那样直接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并做出反应,此时情绪化的发言对别人的影响,自己是很难察觉的。
当面对他人的“愚蠢”行为时,我们可以选择冷静思考,了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升级为情绪暴力的宣泄。“厌蠢症”情绪出现的某一些时刻的确容易让我们感到困扰,但它在更多的时候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提示灯。
当我们压力过大、负荷过重时,情绪让我们能够放慢脚步,看看自己为什么走到了现在,以及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状态。希望大家都能和自己的情绪从容相处,用正面的方式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
发布于:北京市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