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打折促销这事儿,总有一种朴素的迷恋。看到东西不要钱一样甩卖,第一反应是占便宜,第二反应才是这老板是不是要跑路了。
光伏行业过去两年的魔幻剧情,就是把老板跑路前的状态,拉长成了新常态。所有人都杀红了眼,卖的不是组件,是尊严。直到今年三季度,血流成河的战场上,突然有人喊了声“中场休息”,产业链价格居然抬头了,平均涨幅干到了35%,创了三年来的新高。
这就很有意思了。
要知道,就在二季度,整个产业链还在玩自由落体,价格跌得比大家的股票都难看。行业里弥漫着一股“今年到此为止,大家明年再见”的躺平气息。结果话音未落,三季度直接给你来个V型反转,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
外行看热闹,以为是市场回暖,需求爆炸。
但内行都门儿清,这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这分明是几只看得见的大手,实在受不了再互相插刀了,开始联手掀桌子,要重新定规矩。
这场所谓的“反内卷”,听起来温情脉脉,实际上就是一场借助外力的“文明出清”。是一场由头部玩家和监管层默契配合,旨在把那些技术落后、成本控制稀烂、纯靠“瞎积薄发”混日子的二三线厂商,体面地请出牌桌的游戏。
故事的核心,永远是利益。我们顺着产业链的血脉,从上到下捋一遍,就知道这场戏的剧本是怎么写的。
一切的源头,都在硅料。
硅料,光伏产业链的“总水阀”,所有故事的起点。三季度,这玩意儿价格暴涨了接近45%,简直是坐着火箭往上窜,成了整个产业链里最靓的仔。
逻辑很简单。价格战打不动了。利润比纸还薄。再打下去就要一起去世了。
怎么办?
很简单,摇人。摇的还是最有用的官方的人。
过去两年,硅料环节是扩产最疯狂的地方,各路神仙都往里冲,产能跟吹气球一样膨胀。结果就是,大家手里货都多到可以当饭吃,除了降价,别无选择。这就像一群饿疯了的狼,面前只有一只兔子,不互相咬死才怪。
现在,狼王们不想咬了。于是,“反内卷”的大旗被祭了出来。
先是六部委牵头开了个会,主题思想翻译一下就是:“各位大佬,别打了,再打咱们国家这点家底都要被你们打没了。”然后行业协会马上跟进,发了个倡议书,呼吁大家要自律,要讲武德。
你以为这就完了?这是常规操作,属于喊话环节。真正的杀招在后面。
强制性国标,《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这玩意儿听着拗口,但威力堪比行业核武器。它的核心逻辑就是,以后生产硅料,能耗不达标的,直接滚蛋。这就像夜店门口的保安,不管你多有钱,穿个拖鞋背心就是不让你进。
这一下,直接精准打击了那些技术老旧、生产傻大黑粗的落后产能。据预测,这标准一落地,能干掉行业30%以上的产能。这哪是反内卷,这简直是定点清除。
清除掉的产能,自然就成了头部玩家的盘中餐。你看协鑫科技,一边喊着要整合行业,一边就拉来了中东土豪的资金,成立产业基金,明摆着就是要去搞市场化收购。翻译一下就是:小老弟,你自己体面点把厂子卖给我,总比被政策直接干死要强。
所以你看,硅料价格的暴涨,根本不是什么下游需求驱动,而是上游玩家的一次“合谋性自救”。他们通过政策预期和资本运作,强行把“总水阀”给拧紧了一点。水流小了,水价自然就贵了。这套操作,玩的就是一个预期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属于降维打击。
硅料这个龙头一动,后面的队伍就得跟着走。这就好比是跳广场舞,领舞的大妈一换动作,后面不管情不情愿,都得跟着扭。
硅片和电池片,就是跟在后面的第一和第二排。
硅片环节,三季度价格也跟着涨了40%。这个环节的玩家相对聪明一些,在二季度行情不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主动减产,所以库存压力没那么大,算是轻装上阵。现在上游硅料大哥发话了,他们自然乐得顺水推舟,把价格往上传。
电池片也一样,涨了20%多。他们是典型的“中间商”,上游涨价,他就得涨,不然自己就成了夹心饼干。但他们的尴尬在于,虽然价格涨了,可下游的组件大厂们买不买账,得看脸色。
所以,这两个环节的涨价,更像是一种“应激反应”。他们自己并没有太多定价权,命运基本掌握在上下游手里。上游说要涨,他们不敢不跟;下游说不买,他们也只能干瞪眼。日子过得就是一个身不由己。
真正的好戏,或者说真正的惨剧,发生在产业链的最后一环——组件。
如果说硅料是总水阀,那组件就是最终面向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水价在前面传导得再热闹,到你家水龙头这里,你要是嫌贵不用,那前面的一切都是白搭。
三季度,当上游和中游涨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组件价格的涨幅是多少?不到2%。其中一个主流品类,价格基本就是躺在地上装死,动都懒得动一下。
为什么?因为组件环节直接面对的是终端市场,是那些真金白银掏钱建光伏电站的客户。这些客户可不跟你讲什么“反内卷”的大道理,他们只认一个字:便宜。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拧巴的局面。上游在拼命收缩供给,制造涨价氛围,就像在给整个系统加热。而下游的组件厂,面对着冷酷的市场,像一块巨大的冰块,死活热不起来。
于是,“涨不动、卖不出”成了组件厂的噩梦。上游的成本像潮水一样涌过来,自己的售价却被死死钉在地板上。这种感觉,就像被人按在水里,脚还被绑上了秤砣,除了祈祷自己肺活量够大,什么也做不了。
所谓的行业巨头专利和解,所谓的某企业因低价竞标被踢出群聊,这些新闻看起来热闹,但都无法改变组件环节的根本困境。因为真正的“最终解释权”,在市场手里。
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内卷”大戏,演到这里,剧本已经很清晰了。
它不是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共存,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刮骨疗毒”。上游通过政策和资本,强行出清落后产能,实现供给侧的优化,这是“疗毒”。但刮骨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而这份痛苦,最大程度上由最靠近市场的组件环节来承担。
这就像一场商战,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现在,头部厂商和监管层联手打出的这一记闷拳,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些还在用着过时技术、幻想着“快种快收”就能蒙混过关的企业。
最终,行业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大概率是,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市场集中度会大幅提高。那些技术领先、资金雄厚、懂得跟政策共舞的头部企业,会吃掉大部分市场份额,建立起更深的护城河,然后大家一起过上“有钱赚但赚得不那么夸张”的体面日子。
而那些被“反内卷”掉的玩家,会成为这轮行业周期教科书上的一个注脚。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这或许是好事。一个无序内卷、流血不止的行业,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具体公司和个体而言,这就是一部残酷的生存史。
商业世界从来没有那么多温情脉脉。所谓的“反内卷”,本质上是内卷到了极致之后,有能力制定规则的人,决定换一种更高级的方式继续卷下去。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只需要记住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一个行业开始集体呼吁“不要内卷”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一场更血腥的淘汰赛,已经鸣枪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