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K1373次列车在浙江金华脱线停运约3小时,因车厢不通风,车内闷热,有乘客拿安全锤砸碎车窗。事后,砸窗乘客被警方批评教育。
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关注度不低。
看起来只是一个砸碎的玻璃,但就像“老太太跌倒了要不要扶一样”,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有多重隐喻,直击当代中国社会的多重问题。
第一重隐喻,这是一个集体沉默的铁笼。
在无法呼吸的铁笼里,人人都不肯担责,都期待“别人成为那个大挑头”。
面对某些部门将流程合规凌驾于生命权之上的荒诞逻辑,善良的人们往往选择群体性沉默。这样的事情,过去多年还少吗?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观望,就是《乌合之众》中描述的群体理性缺失,在制度权威面前,个体往往选择蜷缩进责任分散效应的保护壳,直到危机临界点被突破。
所以,用“兔子”形容我们,要比用其他猛兽更合适。
第二重隐喻,英雄往往是孤勇者。
这位砸窗英雄(请允许我为这位陌生男子冠上英雄二字),事后没有被定义为见义勇为,反而被批评教育。
为什么?因为他砸碎的不仅是车窗,更是机械式管理的遮羞布。如果他是对的,那反过来就印证了整个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是错的。
宁愿让一个人错,也不能让涉及更多人利益的系统错了。懂不?
这位无名英雄的行动,恰似鲁迅笔下铁屋中呐喊的清醒者,用肉身冲撞体制的惯性,却在事后承受着制度性的冷遇。
第三重隐喻,群体开始觉醒。
这两天,我看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很欣慰的是,大部分的网友还不是糊涂蛋,还知道基本的是非与否。
网友哪怕不在现场,也知道哪个选择风险大,怎么选择会最大概率让生命得到保障。这说明这代网友是有基本常识的,常识的意思是说:假如这是一起飞机上发生的类似故障,网友肯定就不支持砸碎玻璃窗求生。
真正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当是让常识战胜“程序正义”,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
铁路部门在通报中强调\"车门离地面超1.5米\"\"无照明存在安全风险\",却忽略了高温环境下生命权优先的基本原则。
在社交网络平台,网友对这位英雄大多持支持赞誉态度,说明大家对生命的尊重达成了基本认识,尽管尊重生命要打破牢笼和规则。是的,久在牢笼中的群体,已经开始觉醒。
PS:最后,让我们再次重温那两段经典名言。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以上,真是鲁迅说的。
新手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